台灣早期的社會型態為農業社會,因為國民政府的遷台,使得人口激增,教育制度與機構也如火如荼的在台灣本土扎根。許多農家子弟讀書升學,出社會後在社會上的地位也顯得不同,做的事也顯得較為專業,台灣的教育導向逐漸往升學掛帥為主的形態發展。

      在近十來年的教育改革,更是顯得亂七八糟,從李遠哲建議陳水扁總統開放民間可增設大學開始,台灣大學生的素質便如水流般慢慢沉淪。 大學變多了,升學率不像早期只有五分之一的機會,變成了有考就會上的奇異景象,這很顯然的,大家重視的已不再是你學了多少,而是你的學歷到底如何,一切全憑此來判斷一個人學習上的成就。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公平的,不過對於雇主而言,它們並無法不借由學歷來認識你這個人以前做了甚麼事,你的學術造詣如何等等。所以"在哪邊畢業"便是社會上對我們這些社會新鮮人所貼的標籤,那這樣進入哪所大學變成為我們想要在日後立足於社會上,所必須考量到的踏板。

      升學制度則成了大家的關注焦點,從以往的聯考改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.學測及指定考科,教育者所做的這一切不外乎是要讓我們擺脫從前的大量死背讀書,並活化學習的新鮮感,使我們不是為考試而讀書,使的從以往的一戰定勝負變成分兩次,升學所參考的不再全是考試成績,而有在校成績,抑或是其他的才藝來進入更高的學府;不過這樣並無解決了當前的問題,學校教的愈來愈簡單而基本,但是考試所需要的知識並未減少多少,這也使得補習文化的興起,有錢的人補習,沒錢的人只好靠著學校所教的來面對升學考試,好像真正的知識不是從學校取得,而是補習班了。說來很糟糕,這樣的教改沒有讓家境較不好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,反而讓有錢人更有錢,窮學生更窮的現象,如此的教改不是顧及到學生的平等性,而是肥了補習業者的荷包。

      而校內的能力分班在以往也十分嚴重,在國中成為基本國民教育後,為了取得社會上更多的資源並使教育者自身的考績更顯優秀,學校的升學率變成了分配資源的重大指標,能力分班就是為達此目的的主要手段。學校內便有放牛班與升學班的差別,師生對各班的偏見便由此而生,這也影響到了教師們所教的班級會左右他的考績。學生優秀不一定代表老師教的好,連身為教導者的老師們都受此先入為主的概念束縛著,認為教到放牛班很糟糕,升學班則是非常之好,爛學生受歧視,學習意願更加低落,升學班同儕的激烈競爭也常導致學生的惡性循環,全部功課較好的在一起比較,總有比較差的,這也顯示出資源多分配於好學生及有錢人,窮學生與爛學生便甚麼便宜也討不到,教育資源上已先天性的不均,教出來的學生又有多少可信度可參考?我們便如茫茫滄海的孤舟,任其漂泊。

      個人成就的努力不光是要靠自身勤奮學習,後天的環境也影響盛巨,該如何有效分配教育資源所規劃的制度也更顯重要,不是所有人都要上大學,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學術研究這一個領域,教育最大的功能不外乎是使我們日後能在社會上的生活能力之基礎,抑是幫助我們尋找個人興趣志向的最佳工具,讓每個學生有相同的機會選擇所愛才是我們應該努力改變的目標,而非讓人人成為學者,這樣的社會不是我們所要的,一個社會不是全靠這一群高知識分子所組成,社會地位的階層流動如何取得平衡,社會上對種種職業的偏見與態度,不單單是教育這一塊要改變,消彌大眾對此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才是最主要須改變的課題,否則單是修改教育制度也只是換湯不換藥,此現象將會繼續存在於現今社會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mugs98 的頭像
    cmugs98

    中國98普社作業區ˇ

    cmugs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